探索超大小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以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为例
来源:天府社区建设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3-11-02  |  浏览次数:315次

1698911111458288.p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乡建设》杂志2023年第20期刊发文章《探索超大小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以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为例》,反映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聚焦城市治理短板,以小区为基本单元,纵深推进小区治理攻坚行动,持续探索超大小区治理新模式,努力形“和谐邻里情·温江一家亲”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城市向心力。杂志刊文以温江区涌泉街道超大小区治理实践为例,以期为超大小区治理提供参考。经与作者沟通,本文对刊发《探索超大小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以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为例》原文及插图略作修改,供大家阅读。


1698911292112919.png


探索超大小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以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为例


小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切入点与落脚点,超大小区治理更是彰显城市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成都市温江区作为拥有“金温江”美名,宜居属性突出的成都中心城区,2010—2020年城镇化由61%提升至78%,人口十年增加逾一倍,现有超过万人规模的超大小区18个,人口高度集聚等多方面因素倒逼城市治理向更高层级发展,对小区治理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温江区聚焦城市治理短板,以小区为基本单元,纵深推进小区治理攻坚行动,持续探索超大小区治理新模式,努力形成“和谐邻里情·温江一家亲”良好社会氛围和城市向心力。本文以温江区涌泉街道超大小区治理实践为例,以期为超大小区治理提供参考。


1698911371630415.jpg

上图为温江江安河新居小区


 一、现状背景

 三年疫情防控给小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也暴露出城市小区治理,尤其是超大小区治理存在的安全稳定风险和治理短板等问题。温江区涌泉街道地处成都青羊、双流、温江三区交汇处, 是温江南城区域的核心板块,外来人口多且较密集,人口增长快,治理难度大。街道辖区有7个商住小区常住人口接近或超过万人,辖区内超大小区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建制社区治理模式。指在超大小区设立单个建制社区,按服务人口配齐社区“两委”、网格员等工作人员并专职入驻,为超大小区提供管理服务。该模式在超大小区治理上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精细化路径,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较高。如丽晶港社区,以超大小区丽晶港设立单个建制社区,构建以党建为核的“133N”红线内治理体系,实现了小区良序共治。


1698911395228886.jpg

上图为温江区涌泉街道以超大小区丽晶港设立单个建制社区


(二)专委会治理模式。指由街道统筹力量,抽调社区“两委”、网格员、支部党员、小区治理骨干等共同组建小区治理专委会,入驻超大小区并开展管理和服务。该模式在少量增加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通过补充、兼职、培育等形式实现治理力量再生。如江浦路社区洲际·亚洲湾小区专委会,建立了组织动员、意见诉求响应和协商议事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保障专委会有序运转。


(三)传统治理模式。指通过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合作方式,在超大小区开展协同治理。如江浦路社区的洲际银海湾小区、清泉社区的春天广场小区,由社区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负责联系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管理服务,促进业委会和物业企业沟通协调。业委会作为小区自治代表,负责协调小区居民与物业企业之间的服务和管理关系并进行监督管理,以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物业企业作为小区管理服务主体,负责日常物业服务和维修维护等,并向业委会报告小区维修资金和其他资金的使用情况。该模式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最低,但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主要以该模式为样本进行分析,提出工作建议和应对策略。


1698911420627661.jpg

上图为温江区涌泉街道银海湾小区邻里一家亲活动


 二、主要问题

在治理实践中,超大小区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建筑规模庞大、人口结构多元、商居矛盾复杂、服务功能欠缺等四个方面,反映出基层多元治理力量薄弱、精准管理服务难、治理成效不明显等主要问题,影响着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多元治理力量薄弱。一是社区专职工作者数量配置不足。中组部文件明确,社区工作者配置标准为“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涌泉街道现有常住人口约15.7万,应配备专职工作者283人,但目前仅189人。二是自治能力较弱。居民自治中,老年人占比高,在职的中青年参与率低,易出现业主大会设立难、议事难、决策难等情况,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强。三是力量发挥挖掘不充分。社会组织数量、规模、功能性不足,多数依靠志愿者和兼职人员组成,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企事业单位、商家等参与小区治理的程度较低,社会资源的运用不充分,距离超大小区多元共治存在一定差距。


1698911521107359.png

上图为温江区涌泉街道丽晶港小区微网格长培训活动


(二)精准管理服务难。一是矛盾纠纷多。超大小区社情民意复杂,各种利益矛盾交织,部分群众诉求较难在社区或街道层面得到妥善解决,易引发越级上访,影响群众满意度。二是需求掌握不及时。超大小区内住户、租户和商户杂居,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网格员全覆盖上门走访了解耗时较长,动态掌握实时信息难以实现;公安部门多以人口普查、户籍管理等方式手段核查人口信息,但实时情况比较滞后。三是服务管理不精细。在人财物有限空间高度聚集的情况下,住改商、住改仓、群租房现象屡禁不止,火灾、电梯安全、高楼坠物等隐患较大,各类安全风险叠加交织。


(三)治理成效不明显。一是权责划分不清。在日常管理中,存在部门执法范围在红线外,交叉地带管理空白情况,而超大小区居民充电桩安装、违章搭建、住改商、噪音扰民等问题繁杂,物业企业无权无力处理,导致群众不满。二是物业服务水平不高。物业行业准入门槛低,物业服务缺乏量化指标体系和有效评价机制。部分企业缺乏服务超大小区经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没有形成“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运行体系。三是业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现行法律法规未对业主大会、业委会法律主体地位予以明确,在法规政策层面也缺少对业委会成员的有效监督和处罚手段,导致其违法违规成本较低。


三、对策与建议

(一)筑牢党建之基,擦亮治理底色。一是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超大小区治理全过程,着力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超大小区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组织体系,以党建“一根针”穿起超大小区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二是优化完善提升专委会运行模式,对存在超大小区的社区,适当增补“两委”员额,推动超大小区运行专委会模式深入运行。选派综合素质过硬的“两委”干部担任专委会书记、副书记,并将派出所民警纳入专委会领导班子。三是推行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成员双向培养、交叉进入制度,鼓励有热情、懂法律、善管理的党员业主参选业委会成员,加强推荐审核,择优产生业委会成员,从监督管理、教育培训等多方着手,增强居民自治能力,推进超大小区治理工作。


1698911553469218.jpg

上图为温江区涌泉街道丽晶港小区庆中秋制作月饼活动


(二)划清权责之界,破解治理瓶颈。一是厘清职责边界,梳理近年小区物业投诉清单,加强对业委会、物业企业运行的业务培训和交流,进一步明确物业参与治理的职责边界,构建有效沟通协调平台,共同调处化解超大小区矛盾纠纷。二是汇聚治理力量,持续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包联进网”,党员、骨干“现身入格”工作,推动治理效能集聚格内,实现城市最小单元精治有招。三是深化“微网”实效,通过优化社区保障资金配比,赋能微网格长开展创投,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将小区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纳入排查范围,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


(三)选育骨干队伍,规范业委会运行。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超大小区设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其业委会,把好业委会成员候选人甄选关、培育关、审核关、选举关,鼓励支持社区专职工作者、小区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业主作为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并依法参选业委会成员。二是探索建立以业主满意度为重点的业委会履职评价机制。完善党组织引领下的业委会纠错和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情形,规范业委会运行职责。三是建立与超大小区相适应的业委会队伍,完善业委会治理结构,规范物业选聘、维修资金使用等事项,打造组织健全、服务精准、治理高效的超大小区示范。


1698911578924752.jpg

上图为温江区涌泉街道春天广场小区楼栋全民健身操竞赛活动


(四)督促物业企业履约,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引导建立物业服务收费价格协商机制,落实部门联合督查,加强对物业企业履约情况的日常监督评价,规范物业企业履约经营。二是推动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完善物业服务收费价格与服务标准的衔接挂钩机制,促进物业服务质价相符。三是深化运用信用评价机制,以“诚信履约”信用加分激励物业健康发展,以“红黑名单”“失信问责”信用减分实现“优胜劣汰”,积极营造诚信守法经营的物业行业氛围。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智慧治理路径。一是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指南,引导鼓励社会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参与超大小区治理。二是细化各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责清单与合作机制,深化超大小区诉源治理,完善小区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联动响应机制,分类制定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差异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超大小区治理韧性。三是加强智能应用支撑,探索超大小区业主大会线上投票表决、社区信用积分,推进智慧物业平台建设和智慧治理应用推广。


作者:刘雅娜 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伍三明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区治理与现代物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服务电话:028-86125310  19983396406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日月大道1501号

Copyright© 2012-2024 四川天府社区建设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蜀ICP备2023030990号-1

网站建设:成都三以网络

您是本站第8010762位访客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