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流小区分类治理标准课题评审会暨课题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交流会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博导、督学专家徐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包路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肖雪莲、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刘宗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锐,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魏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陈锋,四川天府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理事长、研究员马瑞成,四川天府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秘书长、华西天府社区智库专家吴子瑜等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
评审会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区治理与现代物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天府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伍三明主持与汇报。双流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业务科室负责人对课题进行介绍与研讨讲评。
在课题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双流标准”“双流经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首先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要看到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人翁。“双流经验”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和服务团,能吸收社会贤达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协调推进“三治融合”的正确方向。

通过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做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体系,做活小区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双流区抓实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在协商中化解纠纷,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打造新型社会治理共同体。

针对粗放型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双流区加强协商民主理念,提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向的协同性、治理手段的先进性和治理效果的共享性,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形式推进社区精准治理。

双流区“1+211”模式促进小区治理走上良性运行轨道,在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安置房小区等类型居住区吸收推广,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很多小区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为现代化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双流经验旨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作用,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优势,调动社区志愿者和公益慈善资源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结合成都市域治理经验,再依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总结出了一套基层治理框架。双流区抓准了中国国情,以人为中心,推广的三大治理模式几乎涵盖了所有小区类型,并由此走上了小区分类治理的道路。

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双流区根据产权性质、功能定位、居民结构、服务模式等主要特征确定小区类型,针对不同小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现分类治理,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在“物业服务助力产业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双流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公众参与,推进产业社区统一运营模式,丰富文化内涵,改善服务方式,建立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会上,徐平教授还就其主编的《双流经验:社区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书成果情况进行介绍,着重分享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龚维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等专家学者为〝双流经验”一书撰文等。该书涵盖基层社会治理23篇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与双流区基层社会治理45个鲜活案例,为广大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小区治理的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
成都市双流区小区分类治理标准化课题由成都三泰联合物业管理师事务所承担,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评审。与会专家评审认为,该课题提出的《成都市双流区小区分类治理标准》成果,为小区治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专家组建议,下一步可以推动将“双流标准”上升为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更好地为全国小区治理提供经验参考。
来源:空港社治